谷文昌同志在宁化工作时的先进事迹
时间:2015-09-08 17:43

  谷文昌,原名程栓,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(原林县石板岩乡)郭家庄南湾村人。1915年10月出生,他小时曾逃荒求乞当长工、学打石。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过林县的区长和区委书记。1949年1月随军南下,历任中共东山县第一区工委书记、中共东山县工委(以下简称县委)组织部长、县长、县委书记。1964年调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。1969年冬下放宁化禾口公社红旗大队(今石壁镇红旗村)劳动。1970年7月被宁化县委任命为宁化县隆陂水库总指挥。1971年冬调任龙溪地区林业局长、农办主任、龙溪地区革委会副主任、副专员。1981年1月30日病逝。 

  谷文昌心里装着人民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1958年一度被调为“二把手”,他毫无怨言,一如既往地工作。“文革”期间,他遭受残酷批斗,全家被下放到三明地区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(今石壁镇红旗村)当社员。谷文昌把自己的厄运置之度外,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,手不闲、腿不闲、口不闲,使红旗大队亩产跃上千斤。群众看着黄澄澄、金灿灿的稻谷满囤满仓,把谷文昌亲切地称为“谷满仓”。 

  1970年7月,谷文昌被任命为隆陂水库总指挥,他和民工一起,吃住在工地。经过一年奋战,水库建成了,禾口人民结束了缺水缺电的时代。40多年来,水库在防洪、抗旱、发电、改变生态环境、群众饮水等方面,发挥了重大效益,至今人们对他念念不忘。 

  谷文昌总是满腔热忱地对待群众,为群众排忧解难。人们数不清谷文昌究竟亲自接待了多少群众,帮助了多少有困难的群众。有许多鲜活的事例:资助贫困学生,为烈军属、五保户送温暖,为来访群众买车票,为民工买红糖熬姜汤,关心水利技术员的婚事……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。 

  一定要让群众吃饱饭 

  来到红旗大队的第二天,他就请大队干部介绍群众生产生活情况,查看全村的山水林田。深沉的夜晚,生产队长们围坐在煤油灯前开会,谷文昌也来参加,谷文昌与队干部语重心长地谈心:当干部担子重啊!一定要千方百计让群众吃饱饭,饿着肚子怎么干革命?怎么搞建设?接着他又直言不讳,指出了红旗大队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:田水应由串灌改轮灌;品种需要改良;高杆疏植改矮杆合理密植;土壤板结,应多施农家肥。“有收无收在于水,收多收少在于肥”。生产队长们频频点头,有的还交头接耳:“句句是实话,都是咱们的心里话。” 

  “庄稼一枝花,全靠肥当家”。谷文昌帮助村里组织了积肥专业队,积攒农家肥、沤制绿肥,他还利用到县城学习开会的机会,在县直机关联系了一些单位,作为红旗大队的积肥点,派专人在县城积肥,隔几天就用拖拉机、板车将肥料运回田间。谷文昌以身作则,每天天刚放亮,村边路旁就闪动着他的身影,一手拎粪箕,一手持粪铲,捡拾猪粪、牛粪、狗粪。捡粪归来,头发上、眉毛上还挂着洁白的霜花。他的妻子也或早或晚去捡粪、积肥。 

  谷文昌对当时“出工一窝蜂,干活磨洋工”的现象深感忧虑。他把当年东山县绿化中群众出工的经验介绍给队干部,与群众商量实行“包工分”制,把效率、质量、报酬统一起来,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。实行这个办法后,大大激发了群众的干劲,劳动效率、劳动质量大幅度提高。这一年红旗大队摘掉了落后帽子,亩产稻谷达千斤。 

  谷文昌在红旗大队组织生产的经验,实行“包工分”的办法,第二年即在宁化县推广,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“包工分”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,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却要冒很大风险。很多人称赞他“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,不顾自己的个人得失”。 

  苦干三年幸福万年 

 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禾口公社贫穷落后的面貌,1965年县委、县政府决定兴建隆陂水库,这是全镇人民的心愿,无不翘首以待。1969年县委提出了“苦干三年、幸福万年”的口号,重新决定水库上马,并且组织力量勘察设计、编制预算、清理坝基、修建施工公路,进行工程前期准备工作。1970年国家正式批准开工,并补助145万元。这是闽西北地区第一座中型水库,库容1760万立方米。水库建成将收到多方面的重大经济效益。 

  谷文昌被任命为工程总指挥,他拖着“文革”中坐“喷气式”、关“牛棚”落下的阵发性痉挛的左腿,攀上海拔350米的山坡,和其他几位领导干部、技术人员一起,住在一座破旧不堪、阴暗潮湿的祠堂里。他每天清晨五点从工棚走到大坝,从大坝走到涵洞口,从涵洞口走到料场,方圆十几里的工地上,哪里困难大、有危险,那里就会有他的身影;他参加了工地上几乎所有工种的劳动,打石、挖土、挑土、推车。工地上下雪了,他冒着零下8度的低温爬上大坝扫雪。同志们说:“你年纪大,天气冷,不要参加了。”他说:“任务艰巨的时候,领导在不在现场,效果不一样。”谷文昌为什么这样吃苦出力,坐在办公室指挥不行吗?“发号召容易,真正干成一件事却不那么容易。事业要成功,领导是关键,指挥不在第一线,等于空头指挥。”他就是这么想、这么说、这么做的。 

  谷文昌尊重知识、尊重知识分子、尊重科学、尊重客观规律。碰到技术问题,总是再三与技术人员商量,然后才做决定,从不乱拍板、瞎指挥。谷文昌对每个人的生活都十分关心。技术员黄炳光是个大龄未婚青年,正在与女友热恋,来到工地后如同天河相阻。谷文昌了解这一情况后,遇到下山联系业务的事,尽可能派小黄前往,为牛郎会织女创造条件。后来两位有情人终成伴侣,至今他们还念念不忘谷文昌的关怀。 

  1971年3月,雨季即将到来,正是大坝合龙的关键时刻。大坝合龙高度定在海拔高程408米,全体民工、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苦干,填至402米高程时,下起了大雨,围堰漏水,抽水机故障不断,8台坏了6台。库中水位与合龙口土层同时增高。凌晨一点,只差五公分就要过水了!大坝面临冲垮的危险。在这泰山压顶、千钧一发之际,谷文昌拿起喇叭筒,拄着木棍来到工地上,亲自指挥运土,组织一班精壮小伙子潜水,一次次将漂浮起来的潜水管放回水底,同时给县委打电话,请求紧急支援麻袋、抽水机……谷文昌发烫的手紧握喇叭,用嘶哑的声音,发出有力的号召:“现在到了最危急的时刻,水库能不能建成,全靠大家今晚的努力了。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,我们要咬紧牙关,坚持、坚持、再坚持!”这时县委书记刘桂江、县革委会主任刘大兴、副主任张建国等同志也率县直机关180多人赶来支援。全体民工在沉沉的黑夜冒着风寒露冷,流淌着汗水,向龙口填土,在大水追逼下,龙口终于胜利合龙了! 

  1971年8月,水库建成了,禾口人民结束了缺水的时代。一池清澈明净的碧水,浮动着天光云影,凝聚着宁化人民的深情。1974年全灌区170多公里长的干、支渠全线通水,全面受益,禾口公社粮食单产在全县第一个跨《纲要》。而今水稻单产已达1700多斤,引进黄烟种植,栽种优质果树,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驾齐驱,双双腾飞。 

  群众利益点点滴滴挂心头 

  “不关心群众利益,还叫什么共产党员!”谷文昌对老区人民怀着深情厚意,从点点滴滴做起,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。红旗大队的每一道沟沟坎坎,都留下了他的足迹,每一幢房子的堂前屋后都出现过他的身影。每家每户的情况,在他心里都有一本“明细帐”。烈属全姑姐丈夫去世早,儿子当红军牺牲了,祖孙2人仅靠队里照顾口粮和政府救济金生活,家境困难。谷文昌知道后,每月都接济一些钱物。吴仕元考取了地区林校后没钱上学,谷文昌就资助他上学。张良澹是红旗大队的老超支户,因为子女多连买盐巴的钱都没有,谷文昌不仅帮助买些油盐酱醋,每逢队里杀猪分肉,谷文昌总为张良澹垫付肉钱,让他全家吃上肉。还有的困难户领到布票却没钱扯布,他就帮助把布买回来。谷文昌究竟帮助了多少户买肉、扯布,因时隔40多年,已经无法算清,但都知道由于谷文昌的赞助,红旗大队的许多孩子逢年过节穿上了新衣,吃上了猪肉,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,感受到了一点生活的美好。 

  谷文昌一家在红旗村仅仅住了2年。40多年后,当年的老干部、街坊邻居依然清楚记得“谷满仓”:瘦瘦高高的个子,身上经常穿着打了补丁的中山装,有一双磨起了茧子的大手掌,花白的头发,前额上长满了皱纹,见人总是带笑,没有半点官架子。他的妻子、孩子没有半点特殊化,无不受到群众称赞。 

  友谊常青丰碑永存 

  1971年冬天,谷文昌调到龙溪地区(今漳州市)工作。他人走了,心里依然记挂着宁化的土地,宁化的人民,一起参加生产劳动的父老乡亲。宁化县的同志只要到漳州办事,也要去看看谷文昌。1976年,宁化县遭遇倒春寒,播下的稻种烂了,人误地一时,地误人一年。在这紧要关头,人们想到了谷文昌,请他帮忙。谷文昌满口答应,立刻与有关方面联系落实。当宁化县王瑞枝等同志前往运种时,恰恰遇上公路塌方受阻,谷文昌一直在招待所等到晚上十二点,直至他们到达。60万斤稻种,播撒在宁化大地上,春华秋实,这一年全县粮食又喜获丰收。 

  谷文昌虽然离开了宁化,但他的精神,他所创造的经验,却在宁化盛开灿烂之花,结出丰硕之果。隆陂水库的建成为闽西北山区中型水库建设树立起一个典范,很多地方的同志前来参观、学习、取经,谷文昌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推广运用到了整个三明地区。 

  饮水思源。红旗大队的乡亲、石壁镇的群众,宁化县的人民,至今思念谷文昌的精神和业绩,思念一个为人民造福的真正的共产党人。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朴实的、真诚的,谁真正为老百姓做了好事,人民群众就会记住他。40多年后的今天,凡是知道谷文昌的,只要提起他,无不交口称赞。 

  谷文昌以自己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,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,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。这样的丰碑是永存的,不朽的。在这样的丰碑上铭刻着万家忧乐,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追求……  

    (宁化县委组织部采编) 

附件下载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